第624章 第一刀-《大宋之风流才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只是卢菽云与梦姑灵姑有些兴奋。因为今天晚上石坚也将她们喊了过来,这意味着什么?

    时间过得很快,一眨眼几天过去了。这时候到了十一月的中旬末期,黄河的边缘地带已经结了一层薄冰。朝廷的大队人马第二次来到西京。

    经过了一段漫长,让石坚都无法忍耐的礼仪之后,李宸妃,也就是现在的李太后终于踏上了赴京的道路。这一行,礼仪院这一班大臣考虑细密,连回去的路上都选择了水路。

    就是要考虑从旱路,必须经过永定陵。那么因为宋真宗陵墓所在,李宸妃必然要前去跪拜。可是刘蛾的灵柩也在永定陵,只是没有下葬。到时候李宸妃是拜还是不拜。拜,李宸妃未必愿意,而且这一拜,也就意味着李宸妃将会比刘娥的名份低。如果不拜,李宸妃本来是刘娥的侍婢,就会失礼。

    不如走水路,这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。虽然现在黄河有着一些浮冰,可因为这一行全部用的铁甲船,最大限度保证了安全。同时京城下达了各道圣旨,从西京到京城的黄河两岸禁航,而且布满了各路大军。现在说一只苍蝇飞不到黄河上,那是夸张,可一个人想要平安地进入黄河,难度比登珠穆朗玛峰肯定会大一点。

    石坚这才长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只要凤驾平安抵达了京城,一切势力也就不会在上面使什么阴谋诡计了,李太后也就保证了安全。

    但石坚也亮出了第一刀。

    他代牺牲的几万将士写了一份状纸,让快马带到京城,大理寺,状告机速房的官员。这份状纸上写道:我是领皇上与太后的圣旨,前去真定府经营幽云十六州的。首先将大义写出来,当然石坚离开京城是经刘娥同意的。但那时刘娥也以为石坚是寻找退路,主动下放,没有想到他真能成功。但他进攻幽云十六州,也因为刘娥的同意,不算是逾旨。

    然后写到,一些不法官员,是因为被契丹收买,还是另有居心,对我再三绊磕。契丹收买,那是不可能,这是刘娥授意,吕夷简谋划,但现在谁敢将责任推到刘娥身上,那么只好往吕夷简身上推。这一推,那么石坚会乐得嘴都合不拢,那么石坚有可能用谋反罪来定判吕夷简。就是吕夷简是当朝宰相,有了这条罪名在身,也可以将其处斩!

    特别是机速房的官员,在我发动总攻之时,居然命令机速房所有探子退出河北三路与契丹。致使我们得不到准确的情报,几万将士牺牲,后来萧孝穆大军西来,也因为没有准确的情报,不能决战,从而最后选择妥协。

    王曾看到这里,他不由苦笑。对于石坚的妥协用意,他是知道的,留契丹最后一口元气,让草原上的群狼继续厮杀。早几年前石坚就制订了那个群狼的厮杀战术。借此来削弱草原上各族势力,为最终一统草原打下基础。现在石坚却将责任推到机速房后来任命的官员身上。这可是七千万贯与退出的四个州城。

    至于几万将士牺牲,王曾也知道。虽然缺少了情报,可当时在石坚的运筹帷幄之下,场面还占着优势。但也不能说石坚说得没有道理,因为缺少了情报,必然会多牺牲一些士兵的生命。

    石坚又写到,虽然将士忠于祖国,禀承太祖太宗遗旨,浴血奋战,最后完成两个先帝的遗旨,但这几万将士鲜活的生命就因为这些官吏,牺牲在北国土地上,请朝廷还他们一个公道!

    收复幽云十六州确实是宋太祖与宋太宗的一个遗旨。当年太祖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,勤俭渡日,节约下大量金钱。太祖曾说过一句话,比马上我们宋人不如契丹人,但比富裕,契丹不及我们宋人。现在我朝中有了钱,可以用钱来买契丹人性命。杀契丹一人者赏一贯钱。那么因为重金悬赏,最后导致契丹人口基数减少,契丹不足为害,幽云十六州收复也是手到擒来。

    然而太宗不自量力,用了这些钱直接开打了。最后两次兵败,宋朝开始恐契。太宗自己也因为征伐时受了箭伤,那时候也没有石坚的高度烈酒与红药水消毒,最后伤势发作而死。

    石坚这样说,虽然戴了一个大高帽子,也不算夸张。但这大帽子一戴,机速房的那些为了巴结吕夷简的官员,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一旦定罪,要是其他朝代,他们都能诛灭九族。就是宋朝也不行啊,几万条鲜活的生命,四州的领土,还有违反宋太祖太宗的遗旨,也只有乖乖等着砍头吧。

    而且这些官员如果不甘心坐以待毙,只要招供出吕夷简什么,就是他现在陈州,也不会有好结果。

    虽然石坚这一刀锋利滴血,可王曾也不好解劝。乱世必用重典。你看,前面赵祯一出现危险,就上演了多少场闹剧。为什么?宗室友子弟不争气一个方面。其次就是吕夷简提拨了大量低层官员,这些官员品性恶劣,也将整个社会风气带坏。

    石坚写完了状纸,登上了船只,也要回京。可这张状纸在京城引起了轰动。明显,这才是石坚第一刀,以后还会有第二刀第三刀。许多官员终于后悔了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