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2章 线索,也许-《大宋之风流才子》
第(2/3)页
他望着远方,心中默念着一行去的二十多个人的姓名,也许现在他们全部成了烈士。他哀叹一声,茫然地下令:“回去吧。”
正在他背转着身体的时候,忽然前方再次传来水花声。
石坚大喜,他再次下令所有人原地待命。然后注视着远方,一会儿,几道身影出现在他们眼前。只是让石坚感到奇怪,那些士兵呢?
一个人上来将经过说了一遍。他们摸到了第九条通道,潜进了通道里,还好,上面没有全部灌满,能让他们吸一口气。可一会儿就不对了,通道里面全是水了。只好下潜。
既然代表着这几个人说话,嘴巴也能说会道了。可是说到这里也是黯然,然后继续说道。他们潜了好一会儿,才发觉了上面有空隙。但有好几个人没有上来。
石坚也是沉默,这不是好一会儿,而是好大一会儿,有些人没有上来,是缺少氧气憋死了。
后上他们才发觉地势开始上升,果然看到一条通道。但不是象石坚所想像的那样,从出口处流下来的水。而是从下面涨上来的。当时他们也没有火把,看也看不到,黑乎乎地往上走,终于看到了光亮,地势因为拨高,这些墙壁上的壁灯没有让水淹到。然后找到了一处台阶,继续向上,看到了一扇门。不过幸好的是这一次随行当中有一个盗贼,手里也没有工具,他凭借他的技术,慢慢地还是把这个门打开了。
这也是过去了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。上去后看到是一处农庄。原来石坚提议下建造的几座高大的炼钢炉就在东边不远处。
说到这里,包拯问道:“石大人,难道你早知道是谁?为什么不从上面对他家搜查?”
石坚苦笑:“不是我不想,而是不能。就是现在找到了这处庄园,我也不能立即让皇上对他下令抓捕,或者他只要说一声,那是我手下所为,就象八王爷一样,李织潜伏到他身边,同样不是还不知道?农庄里潜伏了罪人,也同样不能定他的罪,还得将他释放。”
说到这里,他叹息一声说道:“仇恨啊,为什么就没有化解的方法?继续往下说。”
后面一句是对这个人说的。
那人再次说道,后来几个人小心地上去了,可与土行一样,这个农庄里一个人也没有了。于是他们借着月色四下查看。看到有一处深井,里面有水哗哗地流淌。跑过去,才明白地下道进水的原因。在农庄北边有一个湖泊,而且还不小,这个农庄里的人挖了一条深沟,将湖泊里的水引到这个井里。石坚叫了声好险,虽然只有一尺来深,可这个湖泊如果水面下降一尺,整个地道将是一场灾难。
随行的几个士兵留下了下来,将这个水沟填上,然后还要看守这个地方。没有武器,从农庄里找出了几把铁锹锄头,暂且用一下吧。这才派他们重新回来禀报。不过回来时,因为水流顺向的关系,都没有再出现问题。
石坚听了叫了声好。立即吩咐回去。到了木行的出口处,石坚从地道里走出来。现在整个地道七弯八扭,反而浪费时间。
出了地道,外面亮如白昼,无数官兵正在这个农庄待命。石坚立即下令,派一支军队进入那个金行农庄,申义彬早安排了一支军队,在那个农庄外面潜伏,让他们两支军队汇合。保护水源,捉拿逃跑的人员,并且将灌溉工具集中到那处农庄,因为哪里的水势最低,也便于抽出。
听到他说出这个农庄主人的名字时候,几乎四下里一点声音也没有。
包拯倒吸了一口冷气,难怪石坚刚才如此慎重。不管这个王爷是不是这个人,也将在宋朝掀起巨大的风暴。
石坚再次说道:“还有,在朝廷没有正式通知之前,今天晚上所有的行动都不得公开。”
包拯点头,就如石坚所说,在没有证据之前,不能公开,也不敢公开。
石坚说了一句后,立即找来一匹马,翻身上了上去。再到水行位置,与叫申义彬等到水势退下去,立即带领大队人马进入地道搜集证据,以及将所有关押在地道里的人全部放出来。再到火行,宋绶正趴在桌子上打瞌睡,吃不消了。石坚让他将这个地方交给其他人看管。马上返回京城。马上天就要亮了,京城也要维持秩序。但石坚带走了几个开封府的官员,要协助他工作。
这才到了土行,薛奎正与一班大儒还在围着这个太极图思考。
从这个王爷布置的阴阳五行八卦来看,此处身处坤地,地阴。土行中和,因此大多数人赞成乾为生路,坤为死路。可有人又说,未必可知,如果这个王爷刻意在此地用极阴,而在金地用极阳,这样阴阳协和,也能成立。
石坚听了烦燥。如果不找出准确答案,他也不敢选择。
于是再次翻身上马,到了那片农庄。这时候农庄里到处者是宋兵警戒,为了抽水,连几台为了灌溉的蒸汽抽水机都动了过来。石坚将先前的那个盗贼喊来,来到这个农庄里。还是在书房,询问这个盗贼这个门是怎么开的。
这个盗贼立即答道,两把钥匙,一把顺着白太极顺时针旋转开启,一把顺着黑太极反时针旋转开启。其实这个机关对外人来说很复杂,对于他们这些老手来说并不复杂。
这一说,金行与土行对应不起来了。金行是两把钥匙同时开启,与其他三行不一样。这也说明了土行在设置机关时的重要性。而且方位也对,金行在京城位置中,是五行中最西的一行。
石坚又跑到二楼上察看。看地形,能不能再找出五行的线索。五行,别看那么简单,可也复杂。相克相生,相乘相侮。相克相生大家都知道,可相乘相乘呢?如木过于亢盛,金不能正常克制时,反而被它克制。木就过度地克土,使土更虚,这就是木乘土,木侮金。这也是一班儒生为什么一再说平衡。
第(2/3)页